宣讲人:杨峥 2024年10月8日
手足口病(HFMD)也称“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高发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每年均有发病,且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疱疹以及全身发热。某些重症病例中可并发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少数极度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风险大。传染方式多样,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等,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降温、镇静、补充营养、保持体液电解质平衡等,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并发症发生时需及时处理,特别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心肌炎的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进行积极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发病原因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但是多样性症状、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少数病人由于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而引起重症感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该类病毒的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方法通常为对症治疗,发病期间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需要做好皮肤和口腔的清洁护理,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降温、镇静、防止高热惊厥。普通病例于门诊进行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保持患儿安静,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